案例解读丨微信群里给差评,会侵犯商家名誉权吗?
来源: | 作者:陕西寰同律师事务所 | 发布时间: 305天前 | 109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案情简介

2020年,老王与锅具厂商签订合同,订购了一批锅具,到货后却发现这批锅具有质量问题。经商家多番修理后,新锅变旧锅,老王一怒之下在几个微信业务群中发布“大家多多提防吧”“锅有很多,为什么要选他的”“售后非常差”“老板人品有问题”等内容……此后各微信群中有人响应从该厂商处订购的锅具也存在质量问题。

该厂商认为这些言论纯属捏造,因认为买家老王发布的不实言辞诋毁并侮辱了卖家,且造成的连环影响致其商誉严重受损、产品销量下降,该厂商遂以名誉权遭受侵犯为由告上法院,要求老王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该厂商称,买家在与售后沟通处理后,售后已就前期存在各种小问题与买家达成一致,但买家违反协议依旧在微信群散布不实评论且传播到群外,导致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毁损,并引发消费群体对原告的产品质量产生质疑和不信任,产品销量受到严重冲击。

老王称,因产品存在问题其才在微信群中发布言论,且群中参与讨论的均系购买原告有问题产品的人员,其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并非侵犯名誉权,原告主张的损失与被告无关

二、法院审理

争议焦点:买家在微信群中的差评行为是否侵害了商家名誉权?

法院经审理认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本案中,从原、被告双方此前在其他法院的纠纷案中,可以认定原、被告双方之间因产品的售后、货款的支付等问题产生纠纷,被告在微信群内发表的言论,是基于其自身经历,就其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告的售后情况进行了陈述,表达的是其主观感受及个人体验,并非凭空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评价内容并未达到侮辱、诽谤之程度。

原告提交的其他微信客户未与其继续合作的证据中,客户并没有明确陈述是因为被告在微信群中的言论原因导致不继续购买原告的设备,无法证实被告在微信群内的言论与原告业务量浮动的因果关系。原告亦未提交证据证实其因名誉受损而导致社会信用降低,未提交证据证实其损害赔偿损失的形成,故对其诉请不予支持,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法院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一审判决。

如何界定差评:合理差评与恶意诽谤只有“一墙之隔”。

消费者对商家和服务的评价应有底线,超过边界就会侵犯另一种权利。

第一,消费者对商家和服务的评价,必须要依据事实,若消费者根本没有与经营者发生过交易,其评价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

第二,消费者的“差评”是否侵权,应看其陈述的情况是否基本真实,若属实,则即使主观评语较为尖刻,也不应认定为借机诽谤、诋毁。

第三,审查消费者“差评”的主观目的是否具有不法或非法意图,如若买家实施差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换取不平等的交易条件或希望满足自身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额外索取赠品、免费获取额外优惠等,同样可以根据具体案情认定为恶意差评,属于侵权行为。

三、法条链接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供稿律师:

新闻分类